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
1 全球召回超过200万台充电宝,环保行业同样存在大批“三无电池”
充电宝召回事件余波未平。
7月6日凌晨,罗马仕正式发布停工停产放假通知。通知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经公司股东会研究决定,近段时间公司停工停产。此前,受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事件影响,罗马仕及安克创新将召回超200万台相关产品。
风波原因在于锂电池,更准确来说,是锂电池的“心脏”——电芯。据悉,今年已发生15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倍。罗马仕及安克均将召回原因指向“电芯来料批次”,他们表示,极少数产品长期使用时可能隔膜绝缘失效,存在导致产品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根据多方信源证实,供应商安普瑞斯未经批准私自更换电芯材料,导致出现该批问题电芯。
此次召回风波揭开了充电宝行业无序竞争问题的盖子。安普瑞斯作为行业内知名的电芯供应商,一度实现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在低价竞争、压缩成本的行业环境下,贴牌、代工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即使安普瑞斯这样的头部供应商最终也“翻车”于代工品质不可控。
消费者表面上是为劣质产品买单,实则承担的是行业乱象酿造的后果。无独有偶,“电池乱象”在环保行业也已经发酵多年,数不胜数的无资质小作坊所暴力拆解组装的“三无电池”,隐藏着无数的安全隐患与环境危害。
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再生资源行业如火如荼,似乎无法与“产能过剩”一词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从事报废车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正规企业则长时间 “吃不饱”,无序流通与恶意竞争正在阻碍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良性发展。
2 优质产能“吃不饱”,每年七成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经过5——8年的服役年限,我国会在2024年底迎来首次动力电池退役潮。“两新”政策的大力推行也促进了各类设备更新的进程,废旧设备的回收循环利用成为其中关键环节。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那么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以及再利用行业达到了人们理想的光景吗?曾经被频繁提及的动力电池“退役潮”,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答案显然为“否”。
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统计,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全年预计55万吨左右,低于2023年的退役量59.4万吨;截至2024年底,我国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通过环评批复的湿法项目将超过520万吨,湿法冶金项目投产产能已经超过245万吨。短期来看产能过剩明显。
除了产能过剩的现状,无序流通与恶意竞争也在持续阻碍行业的良性发展。
2024年底,曾有记者暗访河南新乡、广东东莞等10家从事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的“小作坊式”工厂,可谓是乱象重重。工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使用切割机对整块退役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切割,或是用榔头敲打拆解电池。拆解下来的废旧电池在未放电的情况下直接物理粉碎、研磨,产生有害气体及铁镍重金属污染;或是为了快速放电,用盐水浸泡电池,产生大量高盐废水,最终却作为“生活废水”排放。
还有工厂表示,如果订单量大,即可组装知名厂商贴牌电池。经此暴力拆解组装而成的“三无产品”,质量可想而知,更无质保、售后可言。一个厂家通常在电商平台开有几十家店铺,“打一枪换一炮”,投诉至一定数量后便直接放弃该店铺,令消费者维权无门。按照国家规定,锂电池作为危险品运输成本高,并且需要提供专业报告。“小作坊”在发货时,通常以“音响”“易碎品”代替,不会配置专业合规的驾驶员与驾驶车辆,可以说一旦上路便存在着非常大的公共安全隐患。
目前,符合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也即“白名单企业”仅156家,地下小作坊企业却有超10万家。从拆解到组装,从技术到设备,从运输到售卖,暗链上的“小作坊”利用现有的法规漏洞与监管薄弱,压缩每个环节的成本,不仅以更高的回收价格抢占了市场空间,还将其拆解重组的大批“三无电池”投放市场。
反观“白名单”企业,不仅要通过严格的资质验证,具有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环保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对于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有合理回收和规范处理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工信部规定“白名单”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还得不低于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收入的3%。
在此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就成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真实映照。由于并无强制规范“禁止白名单以外的企业进入行业”,加之“小作坊”报价高、分布广泛且分散,长久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每年通过不合规渠道流入“小作坊”的退役动力电池约占有七成之多。这严重挤压了“白名单”企业的市场空间,即使被动持续推高经营成本,也仍旧处于价格倒挂、资源紧张的生存窘境。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实现再生资源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废弃物回收环节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废弃物资源化就会直接受到影响,再生资源产业链的运转便会缺乏有力的坚实基础。
那么,退役电池何以“再生”?“吃不饱”的156家白名单企业,如何才能冲破数以万计拆解回收“小作坊”的围追堵截?
3 政策曙光乍现,回收利用企业如何应对产业新格局?
事实上,新能源相关尤其是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循环经济产业的投资热点,业内普遍认可市场的上升价值。不少“白名单”企业表示,即使短期内盈利效果不理想,但仍然看好后续的政策支持和动力电池“退役潮”到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CA‐BRCA)预计,2030年,退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分别将达148.7GWh和298.91万辆;2025——2030年,退役电池和退役新能源汽车的年均复合增速将分别达到37.64%和38.11%。天风证券的研报数据显示,根据乐观预期,预计2030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1048.9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未来几年进入回收利用市场的退役动力电池有所增量,但是很难实现数量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无序竞争状态未能改善,同时市场盲目扩张产能,“劣币”就将继续存在,行业发展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当无形之手调控失灵,就只能期待有形之手进行干预了。今年以来,政策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今年五月,工信部召开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要“用法治手段规范回收利用行为”“依法查处非法拆解污染环境、无照经营等行为”“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流向监测”。这些关键词不仅折射出政策层面已经关注到了这个千亿市场的“深水暗礁”,更加是产业逐步走向正轨的告示牌。
同在5月份,青岛市商务局发布《关于青岛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产能预警的公告》,向拟投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市场主体做好产能过剩风险预警,引导市场主体审慎理性进入报废机动车拆解行业。
化解当前的市场难题,最优解是优化渠道建设、完善回收体系。一方面,加强以法制手段铲除不合规回收途径;另一方面,加快修订“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资质准入制度”的强制性规范,完善退役动力电池“源头管控-全生命周期溯源-再生利用”的资源循环渠道,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并且明晰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并落实责任延伸制度。
此前,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部署,释放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鲜明信号。近日,全国首个以省级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的专项文件——《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预计全国其他省市将逐步出台相关法律。
2025年4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GB/T 45565—2025),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这将为实施“一池一码”提供政策保障,实现从生产端到回收端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控,为产品溯源和行业监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面对逐步释放的政策信号,产业应该如何对应调整并寻找到突围路径呢?
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减少源头阻碍。车企和电池厂具有渠道资源优势优势和技术优势,也是实现溯源管理的较为优选的主体。实际上,比亚迪、宁德时代以及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也率先布局。
探索创新商业模式,迎接智能化革命。随着政策逐步发挥效应,产业将走向更高阶段,数字化、规模化、新质化、多元化便会是市场竞争力所在。相关企业可以创新商业模式的多元探索,比如“互联网+电池回收”“物流企业+电池回收”的合作模式;以及通过“定向回收”“以租代售”“电池银行”等模式深度连接终端用户。
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再生”竞争力。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是两大核心方向,随着梯次利用逐渐形成稳定规模,高附加值再生技术将会为产业带来爆发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的再生利用技术还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掌握新质生产力便能够拥有“再生”竞争力。比如,宁德时代通过再生材料生产“零碳电池”,已获得欧盟认证;比亚迪研发的“碳化硅裂解”技术,将电解液处理成本降低40%。
正如人们正在讨论“此次充电宝召回风波能否使得3C认证重塑行业”,随着政策破冰,乱象整改,相信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格局将逐步明朗,正规企业能够充分释放优质产能。光明常要经历混沌,混乱则常是秩序的前奏,这是产业革新的必经之路。对于相关的环保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自身是再生资源以及资源循环产业生态链的一环,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向更高的竞争态势进发。
特别申明:“坤茂信息”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坤茂信息]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坤茂信息】做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