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解决很难说终点在哪里。污水处理率眼看着已经到90%了,黑臭水体、流域水环境问题却依然存在;点上的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城市面源污染的问题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尤其是快到雨季、汛期的时候,许多水领域的专家常常脱口而出:合流制、分流制、雨水溢流污染、CSO等名词。
CSO是Combined Sewer Overflow的简写,翻译过来*是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用英文字母缩写表示,不仅简洁,而且看上去有点东西。毕竟,在环境人的印象里,能用英文字母表示的都是时髦概念。
确实以前人们都叫它合流制溢流,近几年来可能为了简洁,叫CSO的人也多了起来。不管叫什么,实质是不变的,它*是一种让人头疼的城市季节病,给污水处理厂、给城市管理者、给普通人的生活都来很大麻烦。
生态环境部也是未雨绸缪,今年在冬季*印发了《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
看了不少资料后,我觉得,也许可以参考电影《火星救援》里的工程思维(工程师思维),解决这个棘手的环境问题。一位教育专家说:工程思维*是永远以资源有限、条件不足为前提,去实现现实*的目标。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亲自绘制了《火星救援》的剧本封面草图,内容是马特·达蒙扮演的主角在火星上说"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在这个星球干出生天)。
三个关键词:科学,干,生天,这*是“工程思维”的内核。
《转向》这本书里提及,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工程的本质是实现。
《火星救援》的主角当时计划种土豆来养活自己,但是没水。
回到问题的zui源头,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氢和氧。
所以需要氢和氧。火星大气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基地正好有一台“氧合机”,用于从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气。剩下*是氢了。
聪明的男主角突然想起来,登陆火星时省下的预备燃料:联氨(N?H?),联氨里面有氢原子!
接下来,通过铱催化剂,将联氨转化成氮气和氢气。再接下来,用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得到了水。
当然,光知道分子结构和反应公式还不够,要知道联氨可是个危险玩意儿,所以必须极其缓慢地释放联氨,还要想办法将氢气引导到一个小区域内,烧掉它们。这些部分,*是“工程”方面的考验了。
溢流污染治理当然也需要科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环保部门提出提高断面水质的要求,政府和专家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地方政府可能会搞沿河大截排,搞污水调蓄和搞深隧的方案;专家已经提出要搞雨污分流和广泛推动采用海绵城市的方式;有些专家也会根据国外大多数合流制污水雨季是旱季处理规模2-4倍方式,引经据典讲欧美和日本的经验*是如此,采用一级或一级强化处理解决溢流污染问题等等。
显然,各种方式方案和技术应用场景是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国外采用的方法和技术zui基本的考虑是靠污水处理厂,额外考虑河流生态环境容量,这是与我国国情差别zui大的一条,因为我国河流已经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这也是我们各级地方政府不得已采用准IV类标准的原因。
总结下来,针对溢流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技术途径:一是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加强初期雨水或雨水处理;二是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溢流和溢流污染问题;三是合流制集中处理处理厂处理溢流问题;四是创新性的实施路径和顶层设计。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