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
污水处理行业是关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略。据统计,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左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双碳”目标,如何在保障水质达标的同时实现碳减排,成为污水处理行业亟须破解的难题。
当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正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的绿色方向转型。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转型。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2023年,《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绩效评价标准”,将减污与降碳目标深度绑定。
过去污水处理厂为追求更高的出水标准,往往通过增加曝气量、投加化学药剂等方式提升处理效率,导致能耗与碳排放增加。比如执行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单位电耗强度比一级B标准高1.5倍,间接碳排放占比超过50%。当前政策应转向呼吁行业兼顾环境效益与气候责任,探索采用低碳工艺与实现资源化利用之道,从而打破过去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
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探索
在政策引领下,一些地方开展了以技术创新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探索。
一是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比如青岛水务集团联合青岛啤酒公司首创“啤酒热凝固物资源化利用+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低碳协同处理”模式。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经分离后替代传统碳源,用于市政污水反硝化脱氮。项目实施后累计节约成本超6200万元,减少碳排放超4万吨CO2e。这一模式实现了“以废治废”,重塑了酿酒行业的污染治理路径,为跨行业协同减碳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二是探索工艺优化与能源替代的低碳技术。北京某污水处理厂通过优化曝气系统、引入变频控制技术,能耗降低20%;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年减排5000吨CO2e。河北某污水处理厂通过优化生物处理工艺、设备节能改造和运行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吨水电耗降低4.88%,年碳减排超两万吨CO2e。江苏某污水资源概念厂采用厌氧消化、水源热泵等技术回收热能,实现日发电量超1万度,基本实现厂内能源自给。
三是资源回收与碳中和模式融合。广州某污水处理厂试点实施污泥生物炭化与碳汇交易项目,探索污泥制炭后用于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年碳减排量约8000吨CO2e,并纳入地方碳交易机制。项目形成了“污水处理—资源回收—碳交易”的闭环,引入了“碳资产”理念,推动污水处理行业迈入碳金融时代。
存在的挑战与瓶颈
尽管实践探索有所突破,但当前污水处理行业绿色转型仍然存在挑战与瓶颈。
一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碳核算规范亟待完善。当前污水处理行业在碳排放核算方面存在系统边界不清、数据获取困难、本地化排放因子缺失等问题。不同区域采用的核算口径不一,导致排放数据不具可比性,制约了减排绩效评估和碳交易机制建设。例如,目前行业多依赖国外数据源(如IPCC默认因子)估算碳排放,缺乏反映我国水质、水量、气候差异的参数集。
二是低碳技术成熟度不高,应用路径受限。尽管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技术具备显著减碳潜力,但普遍面临建设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对进水条件依赖强等问题。例如厌氧氨氧化对温度、碳氮比和毒性物质敏感,限制了其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应用。此外,许多技术仍处于中试或示范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化推广路径。
三是运行管理存在短板,系统协同能力不足。部分污水处理厂仍存在进水负荷不稳定、雨污混流、管网渗漏等问题,导致碳源浓度低、系统运行负荷高,进一步加大了能耗与碳排放量。运营管理模式相对传统,智慧水务建设滞后,缺乏对能耗、水质与碳排放实时联动调控的能力,无法实现动态优化调度。
特别申明:“坤茂信息”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坤茂信息]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坤茂信息】做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